板栗貯藏技術
貯藏
板栗屬于具有高呼吸率的果實,采收后生理代謝話動旺盛,而且栗果易發生小象鼻蟲、桃蛀螟等蟲害,采摘時不易發現,加之栗果含水量較高(占50%左右),形態結構不利于貯藏,采后損失較大。貯藏保鮮一直是制約我國板栗資源利用的重要因素,特別是南方板栗,粒形大、含水率高、采收期氣溫高、濕度大,貯藏保鮮尤為困難,因貯藏環境、貯藏方法的原因常造成栗果大量霉爛、生蟲、失水、變硬,一般采后第1個月易霉爛;第2個月失水、失重;翌年又易發芽,使品質變劣。據資料報道,我國板栗在貯藏過程中一般霉爛率在
20%~30%,嚴重的達到70%。
就目前情況來看,效果較好且能夠被產地接受的方法是沙層積貯藏法,商業性貯藏效果較好的為冷庫貯藏。資料顯示,板栗120天沙藏,好果率達85.66%,經180天沙藏,好果率為80.68%。但沙藏的板栗果后期發芽率高,貯藏量受到限制,冷庫貯藏具有抑制板栗果發芽、貯藏量大、管理方便等優點,但貯藏成本增加,經濟效益不如沙藏。
板栗雖為干果,卻怕干、怕水、怕熱、怕凍,尤不宜曬后出售。因而要十分重視栗果的采收和貯藏。板栗貯藏之前要注意做好以下三項工作
1. 適時采收。板栗在貯藏過程中易發生腐爛、發芽、失重現象。板栗成熟栗棚呈黃色,棚頂裂成“十”字形,栗果褐色有光澤。板栗采收期因品種而異,采收過早或過晚都會影響果實的品質及耐貯藏性。
2. 快速發汗。板栗采收時,氣溫較高,果實含水量大,呼吸強度高,大量發熱,若不及時進行發汗處理會引起果實霉爛。因此,采回的栗棚要攤在背風陰涼處,每天潑水,翻動,以降溫、發汗,處理2至3天后,立即進行人工脫粒。
3. 熏蒸殺蟲。板栗易受象蟲、桃蛀螟的危害,必須進行熏蒸處理。栗棚脫粒后,在密閉的條件下,每立方米施放溴甲烷2.5克至3.5克,熏蒸24至48小時,或每立方米施用二硫化碳30毫升,處理20小時,都可殺死害蟲而不影響其發芽能力。
板栗一般早熟品種在9月下旬成熟,晚熟品種則在10月上旬采收,為了更好的貯藏板栗果實,現介紹以下三種貯藏方法,供果農參考:(一)、板栗果實簡易貯藏法,(二)、冷藏法,(三)、濕傻溝藏法。
(一) 簡易貯藏法一般采用壇、缸、罐、木桶、竹簍等,將處理好的栗果裝入七八成滿,上面蓋適量干草、松針等,也有的內裝填充物,如木屑、沙等,調到適當的含水量,放在陰涼處,保持較低和穩定的溫度;還要將其中腐爛變質的果實剔除。由于簡易貯藏所需費用較少,操作簡單可行,很適合于農家貯藏。
(二) 冷藏低溫冷藏能顯著抑制板栗的代謝活力,有利于板栗的長期保鮮。目前該法仍然是板栗貯藏保鮮效果較好的方法之一。一般庫溫控制為0℃~5℃,濕度為90%以上。專家認為板栗冷藏可使其生理代謝減弱,減少貯藏物質的消耗,在庫溫-2℃、相對濕度90%~95%的條件下,更加有利于提高板栗長期保鮮的效果。商品經營,可大量貯存.
(三) 濕沙溝藏經過以上處理的栗果,可攙和濕沙埋于室內暫存。入凍前,再把栗果移至室外挖溝貯藏。選擇陰涼處挖寬、深各1米的溝,溝底鋪10厘米厚濕沙,再按兩份濕沙、一份栗果拌勻后,放入溝內,裝至距溝沿20厘米為止。并在溝內每隔1米豎一個直徑為10厘米至15厘米的草把,以利通氣。放完栗果后,上面再放10厘米厚的沙子。后配成土埂,防止雨水滲入。此種貯藏方法,對于板栗苗木培育較適合。
{{item.AppContent}}